尽管还未到“双11”,不少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已经启动,宣传价格优惠将持续至11月11日。
资深“猫奴”徐童(化名)打算趁着促销打折,给爱猫再囤一些猫砂。打开日常使用的某电商APP,搜索到之前买过的一款进口猫砂,页面已经标上“11·11大放价”的字样,售价为每袋109元。
然而,今年9月28日,同样在该电商平台购买的同款同包装猫砂,徐童的订单记录中赫然显示:每袋只有99元。
号称“全年最低价”的“双11”售价,竟然比平时还贵,徐童对此已经不再惊讶,毕竟在她看来,没有经历过价格欺诈、销售陷阱的“双11”是不完整的。徐童对《法制日报》记者说,“双11”各路促销背后的套路与陷阱太多,消费者既不堪其扰又不愿放弃,亟需相关部门加强监管。
去年近八成非预售商品不便宜
“双11”之所以能成为全民狂欢节,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诱人的价格让大家获得满足。
但在消费纪录不断刷新的背后,是“双11”后退货率和投诉量的大幅上升。
先涨价后降价、虚构“原价”、随意标注价格……2017年11月29日,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当年“双11”网购商品价格跟踪调查体验报告,报告显示,近8成非预售商品根本没有便宜。
中消协上述价格跟踪调查体验活动涉及16家网络购物平台,在参加“双11”促销活动的539款非预售商品中,不在2017年11月11日当天也能以“双11”价格或更低价格购买到促销商品的比例达到78.1%,与2016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。
在某电商平台,徐童看到一款精华肌底液,现售价159元注明为优惠价,划线价格为299元,而“双11”活动抢券支付则为69元(需购买两支)。之所以注意到这款化妆品,是因为朋友给她发送的链接里,包含该店铺130元优惠券,当下购买只要29元。